零陵区地处湘南,境内水域广阔,水网密布,潇、湘二水在此交汇,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湘江母亲河水源的重要涵养区。近年来,零陵区认真贯彻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,始终把保护好、利用好水资源作为工作的职责所在、发展的潜力所在,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零陵特色的“水经济”发展之路。2021年,零陵区被评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。
“点线面”齐治,做优做美“水生态”
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统一谋划、统一部署,一体化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建设,建设“生态宜居新城”。
“点上”突出生态养水。坚持系统治理的思路,把节水与治水、养水结合起来,投入5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,恢复矿区生态环境;大力建设水生态综合防治工程,涵养修复水源;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和黑臭水体整治,把好排污关口。累计恢复植被2100多公顷,清洁小流域治理面积100多公顷,增加雨水利用量约30万立方米/年,顺利通过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,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整改清零,全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
“岸线”突出全面治水。坚持水岸兼顾,全面实行河长制,突出打好“清四乱”、小水电站整治、饮用水水源保护、非法码头整治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、禁捕退捕等“六大攻坚战”,累计完成15条河流、406公里的河道划界工作,整改退出小水电站35座,保护饮用水水源地31处,拆解上岸渔船557艘、“僵尸船”87艘,着力打造“幸福河”“样板河”。
“面上”突出科学护水。统筹推进城区、农区、矿区、园区、河库区“五区共治”,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为抓手,先后投入6000万元建设城区污水管网十大工程,新改建城区污水管网62.2公里,完成自来水管网节水改造6.8公里,漏损率降至9.8%。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,实施全域供水工程,规划建设猫儿岩、黄江源、何仙观等三大骨干水厂,力争开工建设何仙观大型水库,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62处,集中供水覆盖人口32万人,实现自来水集中供水区域全覆盖,从根本上养护好一方水源。
“节用保”齐抓,做强做活“水经济”
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大力推进农业、工业和城镇等各领域节水,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水安全保障。
做深“节水”经济。围绕“调结构、优布局、强产业、全链条”,加快园区生态化、企业绿色化、智能化改造,全面推行节水技术应用,对高耗能、高耗水企业实施“零准入”,切实加强废水处置和水资源循环利用,建成投用乡镇污水处理厂5个,工业园区和古城景区的纳污管网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,现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“零排放”,全区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%。
做精“绿水”经济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,聚焦“一核三带三园”经济发展格局,因地制宜做好山上油茶柑橘、山下粮食蔬菜、林间多种经济、水中优质水产、江岸观光采摘“五篇文章”,建设一条灌区“百里瓜果长廊”,实施“1条鱼(娃娃鱼)、3个名优品种(小龙虾、桂鱼、黄颡鱼)、4大家鱼”的“134”优质水产提升工程。全面推广农业滴灌、喷灌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模式,节水农业面积超过30万亩,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60%以上。
做优“水美”经济。聚焦“四区两城”战略定位,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充分发挥潇湘水韵、古城古韵优势,高标准推进“进城、下乡、入水”全域旅游体验,零陵古城项目一二期顺利运营,潇水水上游、愚溪风光带等精品旅游线路初步成型,零陵潇水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建设,水与文化、水与健康、水与美景融合发展。
“发带促”齐动,做实做好“水文化”将节水与文明城市创建紧密结合,使节水成为文明创建的重要评价标准,全面深入宣传节水,打造节水文化。
坚持全域发动。用好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宣传阵地,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站、所等阵地优势,结合“世界水日”“中国水周”等重要时间节点,组织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节水宣教活动,推动节水理念深入人心。
坚持示范带动。深入开展节水型单位、节水型企业、节水型小区、节水型社区等系列创建工作,推动节水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家庭,增强全民节水、护水、爱水、惜水意识。新建小区推广雨水收集和绿化灌溉系统,引导居民安装节水器具,建设绿色小区、海绵小区。目前,零陵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超过90%,创建节水型企业、节水型单位等各类节水载体100余个。
坚持激励促动。每年安排农业节水奖励基金100余万,对种粮农户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奖补,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实行城乡供水分类和阶梯水价,引导居民养成节水习惯,变“要我节水”为“我要节水”,真正形成绿色节水生产生活方式。
节约用水,永远在路上。零陵区将进一步创新“三齐”发力机制,宣传节水文化,不断提升治水能力和水平,全力、全速、全面巩固提升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资源保障。(作者系零陵区委书记 赵立平)